关于征求大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有关文件意见的公告

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厅研究起草了《关于大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附件1),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本次征求意见的期限为10日。如有意见建议,请于2025年5月25日前,填写《征求意见反馈信息表》(附件2)反馈至lims@ ahjxw.gov.cn。请注明邮件主题“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反馈意见”。

附件:1.关于大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2.征求意见反馈信息表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5年5月15日

附件1

关于大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安徽省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行动方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我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畅通“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环节,增强产业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完善创新平台网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夯实产业创新基础,优化产业创新生态,形成完备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建设制造强省、打造“三地一区”塑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到2027年,实现营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5亿元以上企业创新机构、10亿元以上企业创新成果全覆盖。

二、重点任务

发挥科技创新主引擎作用,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传统产业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实施改造,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未来产业突破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加快产品化产业化。

(一)精准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凝练重大技术需求。围绕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卡脖子”问题,以企业为主体,开展重点产业重大科技项目需求征集,从市场角度了解企业“所需”。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我省重点产业,深化“一链一策”研究,构建产业创新链图谱,找准产业链亟需突破的“堵点”“卡点”。建立科研人员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常态化对接机制,耦合产业所缺和企业所需,凝炼形成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任务清单,并动态发布,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研发提供指引。

2.开展有组织攻关。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定向委托等方式,市场化遴选攻关主体。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开展攻关,探索总装集成产品研制、关键细分产品开发等模式。建立重大技术攻关服务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帮助中小企业有效组织创新资源,与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每年实施省重大科技攻坚专项、重点研发计划200项以上,滚动实施制造业“揭榜挂帅”技术攻关任务500项以上。

3.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加强装备与材料、机械与电子、整机与部件、硬件与软件等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突破高端芯片、精密轴承等关键基础零部件,高速光模块、高端传感器等核心基础元器件,高强合金、特种复合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工业操作系统、CAE仿真软件等核心基础软件,精密加工、增材制造等先进基础工艺,同时升级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产业技术基础,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二)完善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网络

4.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优化布局省制造业(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强化技术策源、技术攻关、技术扩散等功能。高标准建设全国(省)重点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夯实技术底座。每年创建一批省制造业(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5.补齐中试验证短板。加强规划布局,建立全省制造业中试平台培育库,推动基础条件好、服务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争创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制订中试平台对放开放的激励办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高校院所牵头建设提供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可靠性验证等公共服务的中试平台。每年重点培育省制造业中试平台10个。

6.建设企业研发机构。以企业技术(研发、工业设计)中心建设为重点,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双向”建立研发机构,跨区域设立“创新飞地”,跨国(境)设立或并购研发机构,形成“生产一代、预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先进研发能力。每年培育省企业技术(研发、工业设计)中心300家以上。

(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7.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实施省级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培育建设行动,争创国家级科技领军、链主企业和单项冠军。建立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发现和培育壮大机制。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群体规模。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左右、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左右、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200家左右、制造业单项冠军、产业链链主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各10家左右。

8.健全创新决策企业参与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常态化参与重大科技专项规划、重点研发计划及相关政策文件研究制定的机制。高新技术领域专家库不限制企业名额,并提高参与产业科技创新指南编制及项目评审的企业专家比例。加强从企业和产业实践中凝炼应用研究任务,并由企业协同高校院所共同组织实施。

9.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依托“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服务平台和中国(安徽)科交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平台,推进产教融合、科产融汇,常态化开展企业研发需求和高校院所科研成果的征集、归类和发布,引入DeepSeeK等大模型技术,推动产学研资源智能化分析、精准化匹配,形成线索发现、项目撮合、跟踪调度、赋能激励的产学研合作推进机制。建立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储备库,每年实施重点产学研项目100项以上。

(四)扩大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

10.支持创新产品研发。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重点支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跟踪企业最新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情况,建立全省重大科技创新产品库。培育省级新产品、“三首”产品、工业精品、产业链标志性产品,形成进阶升级的“安徽工业精品”矩阵。鼓励各市出台支持创新产品研发的配套政策。

11.推广新产品新技术。鼓励试用创新产品,建立国有企(事)业单位容错备案机制和民营企业激励机制,同时综合运用研发补助、风险补偿、保险补贴、信贷支持等政策,降低新产品试用风险。建立制造业先进适用技术库,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遴选发布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打造标杆应用场景。

12.加大创新产品推介。发展首发经济,建立创新产品发布制度和推介机制,实行清单发布与重点发布、线上发布与线下发布、媒体推介与展会推介并举。开展工业新品秀,组织每周一品(优选精品视频发布)、每月一会(若干新品现场集中发布),专场发布“三首”产品和重点产业链标志性产品,促进新场景开拓、新品牌培育。

(五)夯实产业科技创新基础

13.强化标准引领。实施产业标准领航工程,强化轻工、纺织、冶金等传统产业先进标准供给,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前瞻布局量子信息、新型储能、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标准研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制定团体标准。

14.强化质量支撑。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聚焦钢铁、有色、冶金等原料类产品的纯度,计量、检测、加工类产品的精度、稳定度,粉体、流体类产品的均一度,泵阀、容器类产品的密封度,持续提高工业品的可靠度、一致性。探索建立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质量图谱。开展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价,支持争创中国质量奖、安徽省人民政府质量奖等称号。

15.强化科技服务。以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完善技术研发、技术评价、技术交易、工业设计、中试验证、技术转化、技术推广、检验检测等科创全链条服务体系。组建新材料服役评价、极端环境测试等特殊场景实验室。支持行业计量机构和企业共建行业计量研究中心。实施重点产业专利优先审查推荐制度,促进专利保护和转化应用。

(六)优化产业科技创新生态

16.提升开发园区创新能级。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经开区创新主阵地、主引擎作用,汇聚布局重大创新平台、科技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通过“企业出题、平台解题、服务衔接、资本助力”的方式,形成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机制,建成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17.加强人才的“引育用”。精准引才,构建柔性引才机制,深化长三角人才协同,靶向引进产业技术亟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合作育才,建立产业紧缺人才动态目录,推动高校学科与产业需求适配,布局新兴交叉学科,拓展校企联合培养平台。高效用才,创新“学科+产业”贯通培养使用模式,健全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强化成果转化激励,完善科研经费包干等。

18.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支持银行开发“科技e贷”等金融创新产品,将知识产权、专利转化率、科研团队实力等纳入授信评估,替代传统抵押担保方式。深化贷投联动机制,政府基金股权投资引导,银行信贷协同跟进,做到“看准赛道、批量操作”。发挥“基金丛林”作用,种子基金支持实验室成果转化,天使基金助力产品中试。创新风险缓释工具,设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对银行科技贷款损失给予补偿。

三、保障措施

发挥安徽省制造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产业科技创新的作用,完善协调、推进和考评等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着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有效参与的产业科技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产业科技创新宣传,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创新试错、容错免责的舆论环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258666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