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布2025年第一批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知识产权局,各地方有关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局机关各部门,专利局各部门,商标局,局其他直属单位、各社会团体:

为深入推进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总结推广各地区推进专利产业化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继2024年遴选公布10个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和10个服务机构促进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后,2025年又在新一批转化案例中遴选出20个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现予以公布。

上述案例体现了各地区在推进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重点任务落地过程中的有益实践,创新性强、成效突出、具备复制推广价值。请各省级知识产权局积极宣传推广案例,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开展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附件:2025年第一批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

2025年4月21日

附件

2025年第一批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

编号 案例名称 案例摘要
1 高价值专利族协同式转化,助力柔性直流技术突破创新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针对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布局覆盖全流程的专利族,通过深化与集团内单位的产研融合、核心专利许可的方式,推动千兆瓦级柔性直流换流器研发,采用“核心技术分解+模块化授权”的转化模式向配套制造企业定向转化,形成了“龙头企业牵引+专精特新配套”的产业协同网络,带动上下游产业升级,推动培育千亿级高端电力装备产业集群。
2 专利许可转让推动航天粉煤加压气化专利转化 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航天粉煤加压气化专利技术”转化过程中,充分发挥制度激励作用,通过制定技术成果转化奖励办法,有效调动了各方参与专利转化工作的积极性,针对性开发出不同规模的许可专利包,促进了专利转化运用效率整体提升,推动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已投产的气化装置持续保持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3 知识产权全链条管理,推动充电桩智能功率调配系统专利技术产业化 某研究院积极探索实践“专利检索-市场价值评估-样机研制-联合审查-两报两批”的专利转化全链条流程,采用“评估基准+动态调整”市场化定价机制和“基础费用200万元+营业额3%提成”的转让收益机制,推动将“充电桩智能功率调配系统及方法”等2项发明专利技术转化为产品,为解决充电基础设施高效率、大规模建设问题提供了助力。
4 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低氮燃烧专利技术产业化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联合河北伊克赛吉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共建研发中心,构建互聘机制,搭建中试基地及布局专利矩阵,打造“对接‘零距离’、产教‘深融合’、转化‘零障碍’”的专利产业化生态体系,有效攻克我国锅炉低氮排放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了低氮燃烧器产品国产替代和绿色减排双突破。
5 构建高价值专利培育体系结合多元化专利运营模式,助力益生菌产业强链增效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构建“专利保护模型+布局规划+申请评估+策略创新”高价值专利培育体系,打造益生菌专利竞争优势,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并通过成果路演、定向研发加速技术产业化,形成了“研发-转化-推广-实施”的高效闭环,依托“自主实施+技术输出”的双轮驱动模式,实现从“生产经营方”向“技术输出方”的转变,推动了产业链协同发展。
6 正照式CMOS图像传感器制造专利技术产业化解决卡脖子问题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专利作价入股,联合国有投资平台及产业链企业成立合资公司,通过“技术+资本+政策”的产学研协同模式,推进正照式CMOS图像传感器专利技术产业化,打造年产2万片的生产线,解决了高端CMOS图像传感器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实现了国产替代,填补国内空白。
7 创新收益分配模式,推动生物序列类专利技术转化项目落地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针对生物序列类专利技术面临的“保护难、转化难、收益难”问题,突破传统“里程碑+销售提成”模式,通过协议约定成果范围的方式,解决了专利保护范围受限问题,并通过合并药物管线付款义务、设置销售提成变现等举措,保障了研究所、产业公司等多方的利益平衡。中心已孵化多家生物医药产业公司,推动多条药物管线的落地,累计获得科创投资超十亿元。
8 重大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推动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专利技术产业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围绕“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技术”科研项目,组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通过开展结合产业方向布局高质量专利群、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市场信息快速传递、技术优势高度互补、人才资源充分互通的产学研长效机制、孵化成立产业化创业企业以及与知名国际企业战略合作进行产品海外推广等工作,有效促进了科技研发与产业应用良性互动,改变了我国在产业基础设备上受制于人的局面。
9 培优育强潜水电泵高价值专利,“泵”发产业新动能 浙江东音科技有限公司在潜水泵专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探索形成“数据导航-生态协同-金融赋能-标准护航”四维协同模式,通过建立专利价值动态评估机制,运用“专利鹊桥”智能系统进行技术供需精准匹配,实现了知识产权服务与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无缝对接与紧密融合,为传统制造业专利产业化提供了范例。
10 培育专利密集型产品,促进乘用车领域关键专利技术产业化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聚焦动力电池、智能驾驶关键技术,构建“技术攻关-专利布局-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全链条创新体系,由企业提出市场需求,高校负责基础研究,科研院所开展中试验证,形成“需求链-技术链-产业链”闭环模式,解决了产业链协同不足的问题。通过培育专利密集型产品,助力奇瑞海外销量大幅增长,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
11 量子云码可信溯源专利技术转化,推动防伪技术提升 闽都创新实验室通过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团队引进+项目落地”工作机制,从深圳引进量子云码可信溯源团队,将“量子云码可信溯源关键技术”项目落地福州,并通过规范成果转化与合作开发项目管理、提供专利导航分析、引进风险资本和产业资本等举措,极大激发了研发团队积极性,加速推进了项目产业化。目前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文化收藏等九大行业以及数百家政府单位及国内外知名企业。
12 多途径推动专利转化运用,助力打造绿色低碳ESP特色板材制造基地 日照钢铁控股集团在全无头带钢生产(ESP)专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通过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专利池、开展产线专利标准融合试点、推动专利质押融资、搭建专利转化平台等举措,破解工业化生产技术瓶颈和“卡脖子”技术难题,打破国外产品技术壁垒,为炼钢/轧钢行业专利产业化提供成功示范,推动钢铁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13 产研协同创新引领,推动本质安全、长寿命固态锂电池专利技术产业化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聚焦固态电池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建立紧密型联合实验室、创新电池结构与工艺设计、构建多层次专利保护网络、探索实践“专利+标准+产业”模式等举措,加速推进了本质安全、长寿命固态锂离子电池专利技术的成功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了储能产业规模化、商业化发展,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重要支撑。
14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推动钢管混凝土轨枕专利技术产业化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在推进钢管混凝土轨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采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围绕钢管混凝土轨枕“设计-制造-施工”全产业链,开展专利布局、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形成适用于各速度等级轨道的专利产品,实现了枕式无砟轨道核心装备国产化,助力了轨道交通从“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升级。
15 建立场景化高价值专利盘活机制,推动微功率超宽带雷达专利技术产业化 中南大学以专利转化为导向,聚焦雷达探测领域“近、小、慢目标探测”行业痛点,从学校存量专利中筛选出19项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专利,围绕产业化实施进行专利分类组合,并以增资入股方式与企业合作转化,在产业化进程中,技术团队还对专利技术进行二次开发,持续培育布局高价值专利,形成了“高价值专利识别、组合、转化、迭代”的全过程盘活机制。
16 全链条知识产权运营转化机制,加速生物智能制造企业融资与发展 广州国家实验室围绕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生物实验室装备技术,运用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策略,在国内外布局27件专利,并创新支付方式与转让模式,将专利技术转让给初创企业,同时协调当地政府提供转化服务助力初创企业完成种子轮融资,实现了主动式单细胞测序系统、微流控芯片及全自动细胞培养制备系统等产品及服务的转化落地。
17 “三链聚合”模式助力纳米时栅专利技术产业化  重庆理工大学突破纳米时栅精密测量技术瓶颈,构建“专利创新-制度保障-转化服务”三链融合体系,以核心专利群布局筑牢技术壁垒,以成果确权等制度破解转化堵点,以专业化团队链接产学研需求,通过技术攻关、机制改革与产业服务的耦合,实现4大类30型高精度测量系统产业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我国精密测量领域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
18 大型载人倾转旋翼eVTOL专利技术产业化落地,推动低空产业快速发展 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围绕大型载人倾转旋翼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终端产品,采用“核心专利+外围专利+防御专利”组合策略,前瞻布局专利集群,并通过围绕产业链应用专利技术,有效带动了飞控系统、航电系统等十余家上下游企业技术升级,从初创企业迅速成长为行业链主企业,推动了低空经济市场的发展。
19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助推锡铅合金智能化精炼装备专利技术落地转化 云南南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构建“技术研发-专利布局-标准制定-装备产业化”全链条转化路径,通过产学研深度协同创新,聚焦锡铅合金精炼系统高端成套装备,针对关键技术节点进行系统性专利布局,形成高质量专利组合,与企业共建示范生产线,成功打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锡铅合金智能化精炼装备,助推我国有色金属精炼装备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20 多维度专利转化模式,促进高性能摩擦材料与陶瓷隔热阻燃材料专利技术产业化 西北工业大学针对高性能摩擦材料与陶瓷隔热阻燃材料,通过从专利布局、技术评估、量身定制转化方案等多个维度开展有组织的专利技术转化,促成16项专利以作价入股方式组建公司,科研团队与企业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校企协同研发和技术成果的持续升级,为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新路径。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258666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