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一流国家工程实验室
加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入选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科学岛”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人造小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实现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开通……2017年,创新成为合肥最闪耀的城市名片,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让世界侧目。今天,我国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启动建设,又为合肥市推进科学中心建设,增强创新引领优势,增添了新的动力。
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
国家工程实验室启动建设
2017年12月24日,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启动大会在合肥圆满召开,标志着我国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启动建设。
本次大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为指导单位,合肥市人民政府、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政府联合承办,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安徽斯百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
该实验室由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是我国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我国环境工程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四大研究领域中环境领域建设内容。将建设国际一流的环境监测设备高技术成果辐射基地,加速推动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仪器产业快速发展,成为该领域高技术创新的源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着力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作为项目法人单位,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环科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科院大气所等在国内相关技术领域最具实力院所和企业共同组建。
根据建设规划,实验室从应用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工艺开发着手,将围绕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和环保产业升级发展需求,以提高国产仪器设备的技术水平、增强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装备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开展地基、车载(船载)、机载和星载等多平台大气环境监测装备研发,突破大气细颗粒物、气态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监测的核心技术,形成共性技术研发、试验检测和工程化产业化开发能力;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成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设备工程化示范基地;成为国际一流的环境监测设备高技术成果辐射基地、大气环境监测高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室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目前团队固定成员100余位。在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研究领域,已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研究水平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承担”大气环境污染遥感监测载荷”等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成果为重大国际活动提供了有效环境质量保障和评估数据;系列大气环境监测装备成果已实现产业化,批量应用于我国环保和气象业务化大气环境监测网络。
同时,实验室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在科学研究、技术与信息交流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如:德国海德堡大学环境物理所、 德国布莱梅大学、 德国马普化学所、 德国马普气象所、 英国剑桥大学、伯明翰大学、日本千叶大学遥感中心、 日本海洋研究机构全球变化中心、德国航天局大气研究所、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法国里尔科技大学、荷兰皇家气象研究院、比利时皇家研究院等。
成果应用
立体监测技术支撑区域污染监测以及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 利用自主研发的环境光学监测技术,构建了我国首个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开展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演变、传输全方位立体监测,为揭示区域霾污染提供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撑,并多次服务于我国重大国际活动(奥运会、亚运会、青奥会、G20等)环境监测与评估保障的需求。
自主研发大气环境监测仪器,提升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研发的光谱法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污染源监测系统、机动车尾气监测系统、大气颗粒物激光雷达等已产业化,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提升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装备的水平,服务于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下一步,工程实验室将从应用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工艺开发着手,支持企业规模化生产,将建设国际一流的环境监测设备高技术成果辐射基地,为我国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供关键技术和设备,提升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的研制水平,促进和带动我国环境监测仪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