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的通知

各市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切实提高我省临床研究质量,提升医疗机构诊断治疗、预防控制疾病水平,根据《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皖科党〔2023〕3号),经研究决定,面向全省医疗机构,启动2025年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以下简称“临床专项”)项目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方向

申报项目及课题指南见附件。

二、项目设置

此次临床专项共设置22个研究方向,实行首席专家牵头负责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现面向全省医疗机构公开申报临床专项研究课题(每个课题独立申报)。

三、申报条件和要求

(一)课题申报单位条件和要求

1.课题申报单位为安徽省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三甲医院(含三级专科医院),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人才团队和科研基础条件保障,运行管理规范,科研及社会信用记录良好。

2.课题由多个单位合作申报的,牵头单位应与各合作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明晰各方责任和权利、承担的工作任务、资金投入额度、课题实施形成的固定资产、科技成果权益归属等。

(二)项目主持人条件和要求

3.课题主持人应具有领导和组织开展创新性研究的能力,社会信用记录良好,保证有足够时间投入研究工作,原则上应为申报单位在职医务人员,且为实际主持该课题研究的人员。

4.课题主持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7周岁(1968年1月1日后出生),超龄原则上不得申报。如确要申报,由课题申报单位申请并出具能确保课题可履约实施的承诺函(如返聘、延迟退休等)。

5.课题主持人没有主持在研省科技重大专项、省重点研发计划、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

(三)其他条件和要求

6.申报课题涉及人体被试和人类遗传资源的科学研究,须尊重生命伦理准则,遵守《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国家相关规定,严格遵循技术标准、伦理规范和伦理审查标准。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7.在课题申报或立项管理过程中发现课题不符合上述条件和要求的,将取消其参加评审或立项资格。

四、支持方式和支持强度

1.课题实行不限额推荐,采取公开竞争方式进行立项支持,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从项目立项之日起算。

2.省财政经费原则上按照80万元/项、50万元/项、30万元/项三档予以支持。

五、申报程序

1.系统申报。项目负责人登录科技大脑门户网站(https://kjdn.ahinfo.org.cn/portal/#/portal),登录系统后,点击菜单栏中的“办事大厅”,选择“省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点击“业务办理”。按系统要求填写申报材料后,单位进入系统审核。系统填报起始时间:2025年10月1日,关闭时间:2025年10月20日17:30,逾期不予受理。

2.审核推荐。各归口管理单位要严格审核把关,对申报单位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核,分别在“信用中国”、“信用安徽”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申报单位、课题主持人等责任主体信用记录进行核查。各归口管理单位于2025年10月22日17:30前完成审核推荐,10月24日前将推荐函和推荐项目清单盖单位公章扫描后发至邮箱ahnszx@ 126.com。

3.材料报送。申报时先通过系统提交电子材料,待通过评审并公示后,再按要求报送纸质材料,未公示的项目无需报送纸质材料。

六、联系方式

省科技厅生命科学技术处:0551-62636650;

省农村与社会科技发展中心:0551-62685273;

技术支持:13023098652、13155113928。

附件:2025年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申报指南.doc

2025年9月30日

附件

2025年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申报指南

项目一:新型B细胞清除疗法在复发难治性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1:不同清淋预处理方案的CAR-T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建立多中心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队列,开展新型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探讨标准剂量和低剂量清淋预处理方案的CAR-T细胞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系统评估不同清淋方案的优劣。

考核指标:完成多中心临床研究;明确低剂量和标准剂量清淋预处理方案对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差异;提出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AR-T治疗前预处理的方案,验证CAR-T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课题2: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建立多中心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队列,开展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其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利用蛋白组学和单细胞测序鉴定与疗效和不良反应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

考核指标:完成多中心临床研究;明确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和不良反应,鉴定与疗效和不良反应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1-2个。

项目二: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发病机制与靶向干预研究

课题1:感音神经性耳聋致病靶点的多组学鉴定及耳蜗类器官药筛验证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噪声、顺铂和衰老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模型,通过单细胞转录组、空间转录组和表观基因组测序,筛选内耳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特异表达的关键致病基因;利用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基因敲降表达验证靶点功能,构建内耳类器官,建立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针对新发现靶点进行小分子药物、核酸药物虚拟筛选与类器官药效验证,建立类器官药效评价标准流程。

考核指标:鉴定出与SNHL相关的致病新靶点不少于3个;构建靶点与表型关联数据库的构建,收录不少于200条可查询的靶点-表型关联记录;实现针对不少于5000个小分子化合物的虚拟初筛,并对其中前100个候选化合物开展类器官药效验证,筛选2种以上候选药物。

课题2:工程化外泌体靶向递送系统构建与靶向药物递送研究

研究内容:开发血迷路屏障穿透肽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载体,筛选并负载适配的内耳疾病治疗药物;通过外泌体膜蛋白工程改造提升靶向性,优化微流控载药技术及纳米制剂工艺;分析工程化外泌体跨血迷路屏障的转运效率,验证其在内耳组织中的细胞特异性靶向递送能力;建立小动物模型,评价载药系统的治疗效能,探索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路径。

考核指标:实现外泌体载药效率大于20%,连续3批次关键参数偏差小于30%;实现体内内耳药物浓度超过游离药物组2倍以上;载药外泌体治疗组的听性脑干反应阈值改善程度较游离药物组降低不少于15 dB SPL;建立单批次产量不低于10颗粒的中试工艺,并完成连续3批次工艺稳定性验证;完成不少于3种治疗药物的适配装载与体外释放动力学评价,释放半衰期达12小时以上。

项目三:复杂肝病肝移植的关键技术突破与临床转化研究

课题1:肝门部胆管癌转化治疗桥接肝移植的研究

研究内容:利用AI结合影像学技术评估肝门部胆管癌分期,通过化疗联合免疫、靶向,结合体外药物筛选技术等转化治疗方案,对不可切除的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降期治疗,符合手术标准后进行异体移植和术后辅助治疗;术中评估AI结合影像学分期准确率,术后定期随访以观察术后患者总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等指标是否改善。

考核指标:完成AI结合影像学评估肝门部胆管癌分期,建立转化治疗方案及流程,完成不少于5例患者的治疗,完成肝门部胆管癌转化治疗桥接肝移植疗效的前瞻性、单中心、非随机队列研究。

课题2:肝移植联合化疗用于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构建单中心不可切除结肠癌肝转移的临床队列,评估术前转化、肝移植手术及术后辅助化疗对于不可切除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合患者术前影像学、免疫组化、基因分型等,探讨影响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分子分型为基础,结合多学科协作精准匹配手术、探索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

考核指标:完成在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肝移植联合化疗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以期使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获得更长的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在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完成肝移植联合化疗的前瞻性、单中心、非随机队列研究;将肿瘤可切除性、化疗疗效、肿瘤标志物、病理学分型等方面纳入结直肠癌肝转移行肝移植手术治疗的标准,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项目四:血吸虫病精准防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课题1:低毒高效靶向性灭螺药物的研发与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多组学技术,识别钉螺特有的生理调控蛋白并解析其结构与功能;基于计算机辅助的靶点特异性化合物设计,合成针对特异性靶点的新型灭螺药物;构建复合纳米材料,利用纳米颗粒的高比表面积和靶向富集能力,提高灭螺药的靶向性;完成新型灭螺剂的安全性与环境行为评价。

考核指标:开发新的灭螺药物,新型灭螺剂的灭螺效果达到传统灭螺剂的90%以上,通过纳米缓释技术,灭螺效果持续时间延长至10天以上,新型灭螺药物毒性较传统灭螺剂降低50%。

课题2:血吸虫病智能诊断技术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收集血吸虫病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制作大量不同凝集程度的血吸虫抗体检测凝集图片,运用机器学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研发血吸虫病快速诊断技术及相应诊断设备,并在流行区推广,快速诊断设备的应用为血吸虫病精准防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开发新技术及相应诊断设备诊断血吸虫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达到97%以上,在1分钟以内呈现可视化的诊断结果;多样本批量检测(一次可批量检测96份样本);推广至血吸虫病重点流行省份的血防机构或疾控机构。

项目五:胸腹部大体积肿瘤的质子空间分割放疗

课题1:基于AR引导的自适应质子空间分割运动管理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AR可视化界面、光学体表监测、系统与呼吸门控管理设备,构建胸腹部肿瘤实时运动追踪与自适应照射系统;融合人工智能呼吸运动预测模型,应用实时剂量调整技术,以提升质子空间分割照射的精准性与稳定性。

考核指标:单次治疗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肝、肠、脊髓等靶区周边正常组织受照剂量降低15%–20%;(胸腹部肿瘤运动追踪误差≤1.5mm,呼吸运动预测模型准确率≥95%,确保照射靶区与肿瘤实际位置高度重合。

课题2:质子空间分割放疗治疗胸腹部大体积肿瘤的疗效与安全性验证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前瞻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纳入不少于50例胸腹部大体积肿瘤患者,通过对比患者在最优和常规分割模式下的SFRT治疗的疗效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系统评估SFPT的近期疗效、2年局部控制率和生存质量。

考核指标:SFPT组症状缓解率≥60%,2年局部控制率≥50%,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15%;形成胸腹部大体积肿瘤质子空间分割放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项目六:围术期急性脑功能障碍的多模式脑监测与精准干预策略研究

课题1:优化血管活性药策略预防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G)诱导期低血压及术后谵妄影响机制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研究不同血管活性药物策略对OPCABG患者麻醉诱导期低血压、围术期重要脏器功能损害以及临床转归的影响。

考核指标:完成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病例300例以上;形成适用于OPCABG患者围术期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策略;制定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围术期麻醉管理专家共识或临床指南。

课题2:基于多模态监测指导的个体化脑-肺联合保护策略用于老年肺部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探索多模态监测联合个体化脑-肺保护策略在老年危重患者肺部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整合多模态监测与精确麻醉深度管理、优化通气策略,评估其改善临床预后的价值,建立可推广的老年精准麻醉路径。

考核指标:阐明该策略在老年肺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完成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形成联合技术应用方案,制定相关领域的专家共识。

课题3: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对脓毒症手术患者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探讨围术期应用酪酸梭菌对脓毒症手术患者神经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通过肠道菌群分析与代谢组学检测,评估益生菌干预对患者围术期及远期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阐明其通过“肠-脑轴”改善脓毒症手术患者神经认知功能的机制。

考核指标:纳入不少于300例临床诊断脓毒症病例,完成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验证肠道菌群调节对脓毒症患者神经认知障碍的疗效;参与制定脓毒症患者围术期管理诊疗规范;筛选与神经认知损伤相关的关键肠道菌群代谢标志物。

课题4:右美托咪定与经颅电刺激(tDCS)交互作用对高龄患者术后谵妄影响的临床研究(医疗器械临床评价课题)

研究内容:通过开展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结合脑功能监测技术(EEG/fNIRS),评估右美托咪定与tDCS联合干预对老年术后谵妄(POD)的预防效果、明确其协同调控效应、探讨其在“神经炎症-认知功能”通路中的作用和机制。

考核指标:完成多中心药械联合临床试验,明确药物-电刺激交互机制,提出临床干预路径优化建议,制定经颅电刺激围术期应用相关的专家共识。

课题5:海马-前额叶皮层环路介导OSA患者围手术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环路-炎症-突触”多层次模型,从“脑网络—神经环路—分子机制”三个层次,系统揭示OSA患者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病理基础,明确海马-前额叶皮层环路在认知损伤中的核心作用。

考核指标:识别2个以上OSA患者神经认知障碍的高风险标志物,实现术前精准评估与术中实时监测,早期干预降低OSA患者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发生率33%以上;完成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课题6:术前认知训练结合多模态脑功能监测在老年非心脏大手术术后谵妄防治策略的研究(青年医生课题)

研究内容: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纳入年龄大于65岁行非心脏大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前对患者大脑认知功能进行系统性锻炼,确定术前可视化认知训练干预对术后谵妄的预防作用。利用静息态和任务态高密度脑电图探究认知训练影响术后谵妄的具体脑区和相关脑电机制;结合术前及术后MRI/DTI等影像特征评估术前认知训练对患者短期以及长期认知功能的作用。

考核指标:完成不少于200例老年非心脏大手术病例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明确术前认知训练对术后谵妄的影响及机制,开发认知训练小程序;参与制定术后谵妄非药物预防诊疗规范。

课题7:ICU术后患者急性脑功能障碍早期预警智能体建立及BCI驱动型智能干预的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采集ICU多模态监测数据构建术后患者急性脑功能障碍的早期预警智能体,并进行基于脑机接口(BCI)技术驱动的智能干预,比较BCI驱动型智能干预与传统评估-干预流程对重症患者神经预后的不同影响。

考核指标:完成不少于10家医疗机构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开发ICU术后患者急性脑功能障碍早期预警智能体,完成脑机互联智能交互系统临床验证。

项目七:胃早癌“筛-诊-治-防”全周期精准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临床验证

课题1: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发生风险精准评估的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构建胃早癌高危人群慢性萎缩性胃炎前瞻性队列,基于患者临床信息,结合流行病学数据和临床特征,详细记录并动态评估患者临床特征、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等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监测胃早癌发病数据,建立胃早癌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探讨适用于高发地区的精准筛查策略。

考核指标:完成构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纳入不少于20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确定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胃早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符合我省胃早癌高危人群的内镜检查方案,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课题2:胃早癌一级亲属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萎缩性胃炎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胃早癌患者一级亲属Hp感染的现状的研究队列;评估我省不同地区胃早癌患者一级亲属Hp感染率差异,探究以家庭为单位Hp感染的现状和萎缩性胃炎发生情况。明确胃早癌患者一级亲属Hp感染率、个体感染率等。

考核指标:建立我省胃早癌一级亲属Hp感染现状数据库1个,纳入胃癌一级亲属300个家庭,完成全省多中心胃早癌一级亲属Hp感染状态临床研究,确定我省胃早癌一级亲属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及胃癌发生率,为我省精准防控胃癌提供客观数据指导。

课题3:口腔及胃菌群与胃早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青年医生课题)

研究内容:探究口腔菌群和胃菌群在早期胃癌发生中的潜在关联及其作为早期胃癌预测因子的价值。通过对早期胃癌患者及高危人群的口腔和胃部菌群进行系统采样与分析,探讨不同菌群的组成、丰度和多样性与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通过高通量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结合临床数据和胃镜检查结果,鉴定与胃早癌相关的口腔特定菌群。

考核指标:建立胃早癌、胃早癌高危人群和正常人口腔黏膜菌群和胃菌群菌群数据库1个;识别与早期胃癌相关的特征性菌群;明确菌群变化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开发基于菌群数据的早期胃癌预测数据模型,建立的胃早癌预测模型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课题4:探头式共聚焦显微内镜评估早期胃癌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的研究(医疗器械临床评价课题)

研究内容:通过构建早期胃癌的探头式共聚焦显微内镜单中心临床队列,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比放大内镜,评价共聚焦内镜检在胃早癌精准评估中的效能;探讨探头式共聚焦显微内镜在早期胃癌的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中的诊断价值,为精准治疗早期胃癌及评价预后提供依据。

考核指标:完成300例胃早癌患者共聚焦内镜检查,建立胃早癌共聚焦内镜图谱数据库,筛选共聚焦内镜图像学特征用以预测早期胃癌深浸润或差分化,参与编撰胃早癌共聚焦典型病例书籍,建立安徽省内共聚焦诊断胃早癌SOP,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课题5: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早癌的短期及长期疗效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课题)

研究内容:收集我省2000例胃早癌患者基本信息、Hp感染和根除情况、生活习惯、家族史、内镜图像资料、完整病理信息、患者随访结果等数据;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长期疗效和短期疗效,确定影响胃早癌内镜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

考核指标:建立包含2000例胃早癌患者内镜切除详细信息的数据库1个和异时性胃早癌研究队列1个;明确我省胃早癌治疗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确定异时性胃早癌影响因素。将该研究成果在临床推广应用。

课题6:胃早癌患者大剂量二联与四联根除Hp随机对照RCT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评估大剂量二联与四联疗法在胃早癌患者中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效果比较两种疗法在Hp根除率上的差异;评估两种治疗方案对异时性胃早癌的影响;监测并记录两组治疗的不良反应,评估其安全性。

考核指标:制定胃早癌患者Hp根除方案,将胃早癌患者Hp除菌疗效的研究成果在全省推广,普及安徽省内Hp感染阳性胃癌患者的除菌治疗。

课题7:胃黏膜保护对胃早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黏膜炎症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研究内容:探索胃早癌术后黏膜保护剂对患者生活质量、黏膜炎症、萎缩及肠化及肠道菌群影响,评价其促进人造溃疡愈合的临床价值;明确黏膜保护剂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究黏膜保护剂的长期疗效和炎症改善价值及其降低异时性癌的临床作用。

考核指标:纳入200例以上胃早癌ESD术后患者。建立黏膜保护剂治疗ESD术后溃疡信息的数据库。阐明胃早癌术后黏膜保护剂应用临床价值,确定黏膜保护剂改善黏膜炎症的分子机制。完成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将黏膜保护治疗在20家以上医疗机构推广和应用。

项目八:基因编辑技术在肺癌诊疗中的开发与应用

课题1:基于肺癌细胞膜涂层纳米技术构建肺癌靶向性脂质体的研究

研究内容:采用肺癌细胞膜涂层纳米技术构建肺癌亲和性脂质体(LNP)递送系统(LT-LNP),并检测其理化特性;通过动物实验评估LT-LNP体内器官分布、免疫逃逸、长效循环及生物安全性。

考核指标:LT-LNP粒径控制在80-120 nm,PDI<0.2,且稳定性维持在7天以上;LT-LNP较传统LNP肺癌靶向率提高2倍以上,血液半衰期延长1.5倍以上;生物安全性良好。

课题2:基于肺癌亲和性多肽构建肺癌靶向性脂质体的研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课题)

研究内容:基于肺癌特异性膜蛋白,筛选肺癌亲和性多肽;采用化学偶联技术将筛选多肽修饰于LNP表面,构建肺癌靶向性递送载体(LT-LNP);评估LT-LNP的理化特性、肺癌靶向性及生物安全性。

考核指标:基于肺癌特异性膜蛋白,筛选出肺癌亲和性多肽至少5种;基于筛选多肽构建肺癌亲和性LT-LNP,粒径均一(80-120 nm)、分散性良好(PDI<0.2);肺癌靶向性较传统LNP提升2倍以上;生物安全性良好。

课题3:肺癌CRISPR基因编辑治疗体系构建及其疗效评价研究(青年医生课题)

研究内容:针对肺癌驱动基因,设计与筛选特异性gRNA,采用肺癌靶向性脂质体(LT-LNP)递送CRISPR基因编辑元件,构建肺癌CRISPR基因编辑治疗体系;在体验证该治疗体系的基因编辑效率、靶向性及抑癌效果;全面评估该治疗体系的安全性,重点考察其脱靶效应、免疫原性等。

考核指标:构建肺癌基因治疗体系,其肺癌生长抑制率达30%以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脱靶率低于常用SpCas9的30%;生物安全性良好。

课题4:肺癌PD-1/PD-L1抑制剂耐药机制研究及联合治疗策略开发

研究内容:整合多组学大数据与临床队列样本分析,筛选诱导肺癌PD-1/PD-L1抑制剂耐药的关键分子,并验证其在免疫治疗抵抗中的介导作用;探索筛选分子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分子机制,重点观察其对免疫检查点表达及淋巴细胞浸润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开发新型免疫治疗联合策略,并系统评估其治疗效果。

考核指标:筛选并鉴定诱导肺癌PD-1/PD-L1抑制剂耐药的关键分子靶点;针对筛选靶点开发至少1套联合治疗方案;在体验证联合治疗方案治疗肺癌中的效果(抑癌生长率较PD-1/PD-L1单药提升30%以上,延长中位生存期10%以上)。

课题5:基于蛋白质理性设计构建基因编辑核酸酶分子开关的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宏基因组学数据,挖掘分子量小、编辑活性高、表达性能优的新型核酸酶;基于蛋白质结构预测与理性设计,构建可被特定化学信号或光学信号激活的“开关-核酸酶”融合蛋白复合体,实现编辑活性的外部调控;系统优化诱导刺激参数,并在细胞模型中全面评估开关复合体的核心性能指标。

考核指标:挖掘2-3种新型核酸酶,其中至少1种编辑效率优于当前主流Cas12a蛋白;完成2-3种核酸酶的开关化改造,其“开启”与“关闭”状态编辑效率信噪比>5;在维持核心编辑效率的前提下,脱靶效应较改造前降低10%以上。

课题6:肺癌CRISPR分子诊断体系构建及其检测效能评价研究(医疗器械临床评价课题)

研究内容:针对肺癌变异基因,设计和筛选特异性gRNA,构建CRISPR分子诊断体系;基于临床肺癌组织及血液样本构建临床研究队列,以PCR、NGS等传统技术作为对照,系统评估CRISPR分子诊断技术检测肺癌变异基因的灵敏性、特异性、快速性及便捷性。

考核指标:针对肺癌变异基因,构建1-2套CRISPR分子诊断体系,其检测下限达aM(10⁻¹⁸M)级别,检测特异性达99%以上,灵敏性达98%以上,检测时程控制在30分钟以内;开发肺癌CRISRP分子诊断产品1-2个,至少1款获得临床试验批件。

项目九: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多模态精准诊疗体系构建与防治策略研究

课题1:神经炎症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构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动物模型,阐明疱疹病毒致感觉神经元损伤的机制,并深入探索背根神经节、脊髓背角胶质细胞与相关神经元的相互作用机制;从分子生物学、神经电生理及代谢组学等多维度研究,探索神经损伤的潜在治疗靶点。

考核指标:明确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中神经炎症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的作用,筛选1-2个调控神经炎症的作用靶点,发现1-2种改善损伤的潜在靶点;在动物模型中验证有效性,明确靶点治疗的起效剂量,完成初步生物安全性评价。

课题2: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7的药物开发及其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的临床评价研究(药物临床评价课题)

研究内容:针对中/重度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开展非阿片类药物的开发研究,通过化学合成修饰等手段改善天然替曲朵辛的生物利用度;通过细胞实验、动物实验探究镇痛作用机制和多组学特征;开展前瞻性临床药物试验,评价合成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考核指标:研制出具有治疗中/重度带状疱疹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非阿片类药物制剂,明确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完成药物临床试验申请。

课题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微创手术穿刺导航系统的研发和临床转化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传统开放手术光电导航系统,研发出适合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微创手术穿刺的导航系统及穿刺套件;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系统评价手术穿刺的导航系统与常规穿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开展临床转化。

考核指标:研发适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微创手术穿刺的导航新技术并临床推广应用;设计适用于该导航系统的导航及穿刺套件,申报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课题4:生物节律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青年医生课题)

研究内容:基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动物模型及临床案例,综合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光遗传学及化学遗传学等方法,解析生物节律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作用,明确相关中枢调节机制;针对生物节律紊乱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影响,探索相应干预方案,并通过临床研究进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价。

考核指标:明确生物节律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影响,发现中枢调节过程中的1-2条关键神经环路,筛选1-2个调控靶点;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生物节律紊乱,完成相应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

课题5:生物靶向修复管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及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综合运用多组学等方法,研究靶向神经修复促进神经再生缓解疼痛的机制;通过临床研究评价可视化靶向神经修复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考核指标:通过动物模型筛选出与靶向神经修复治疗响应相关的关键信号通路;发现至少1个潜在的、可验证的核心调控分子;完成生物靶向神经修复临床研究。

课题6: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多模态诊疗策略及临床多中心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使用药物、射频调控、脊髓电刺激等治疗策略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镇痛效果、复发率、并发症防控及生活质量改善方面的差异;结合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检测探讨不同治疗策略的镇痛机制;应用人工智能整合多模态数据,建立个体化治疗与康复预测模型。

考核目标:完成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建立个体化预测模型;筛选2-3个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关风险因子;制定省内行业质控规范,实现创新技术的临床转化应用。

项目十:面向胆道系统肿瘤的靶向干预与临床应用研究

课题1:多组学整合解析胆道系统肿瘤进展的肿瘤源性关键分子及其干预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综合利用多种胆道系统肿瘤动物模型,结合蛋白质组学、翻译后修饰组学及代谢组学等多维平台,从转录调控、翻译后修饰及代谢重塑等关键异常肿瘤特征入手,系统揭示驱动胆道系统肿瘤进展与免疫逃逸的核心分子通路,发掘适用于免疫联合治疗的新型作用靶点。

考核指标:筛选不少于3个驱动代谢重编程及修饰异常的关键分子靶点,发掘不少于3个肿瘤源性促进胆道系统肿瘤进展及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

课题2:机器学习结合多模态影像学特征指导胆道系统肿瘤术后复发风险的预测研究(青年医生课题)

研究内容:基于胆道系统肿瘤病人术前增强CT/MRI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相关变量,通过病灶分割、影像学特征提取,构建胆道系统肿瘤病人术后复发风险的预测模型,;分析胆道系统肿瘤病人的预后影响因素,优化治疗方案。

考核指标:筛选胆道系统肿瘤病人术后不良预后的多模态影像学特征3种;构建基于多模态影像特征精确指导下的胆道系统肿瘤病人个性化治疗策略。

课题3:胆道系统肿瘤类器官模型关键技术开发与药物筛选转化研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课题)

研究内容:构建胆道系统肿瘤患者的类器官模型并建立样本库,体外模拟异质性胆道系统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利用类器官库开展标准化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实验,挖掘促使肿瘤化疗耐药的关键分子机制,鉴定增敏化疗效果的关键靶点;基于类器官的药敏检测技术在胆管系统肿瘤筛选新型敏感药物。

考核指标:构建一个样本量不少于30例的多中心胆道系统肿瘤类器官库;明确1-3种肿瘤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鉴定至少1个可改善化疗效果的增敏靶点;基于类器官库筛选有效药物或药物组合3-5种。

课题4:胆道系统肿瘤免疫联合化疗方案的临床策略优化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涵盖多种关键驱动基因突变背景的胆道肿瘤动物模型,基于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免疫治疗耐药新靶点,筛选能够干预新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应用临床前动物模型,验证靶点抑制剂的效果及安全性。

考核指标:建立患者来源的肿瘤免疫治疗耐药模型,筛选1-2种能够改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提高免疫治疗疗效的小分子抑制剂;提出1-2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免疫治疗增敏新策略。

课题5:双靶点抗体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在胆道系统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药物临床评价课题)

研究内容:开展全国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系统评估双靶点抗体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在胆道系统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疗效终点、无进展生存期、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谱及生物标志物的预测价值,确定最优剂量模式,为制定循证医学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坚实依据。

考核指标:完成多中心临床研究,确证双靶点抗体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在胆道系统肿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系统评估其无进展生存期及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并推动临床转化应用。

项目十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全周期疾病风险精准评估及干预策略研究

课题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氧化应激发生的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整合分子生物学及单细胞多组学测序等技术,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增殖膜、DR大鼠视网膜和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的分子表达水平,筛选出与DR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差异分子;明确DR发生及进展过程中调控氧化应激发生的关键分子,阐明其在DR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和慢性炎症中的作用机制,为DR防治提供重要的分子靶点。

考核指标:筛选2-3个调控DR氧化应激发生的关键分子,确定1-2个可干预的靶分子,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课题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疾病进展标记物鉴定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采集并动态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眼底广角照相、OCT与OCTA等眼底影像资料,建立DR专病队列眼底影像资料库;依据疾病进展情况对DR患者分层,识别与DR进展显著相关的关键影像学指标;整合多模态影像指标,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构建DR进展风险的个体化预测模型;在DR临床队列中验证预测模型的效能,持续优化DR进展风险的预测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3个DR不同分级的中心临床专病队列眼底影像资料库,筛选3-4项DR进展风险相关的预测指标,构建DR进展风险预测模型。

课题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分级评价患者心血管功能的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视网膜微血管密度、血管硬化、出血、渗出等的变化规律,检测DR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明确DR眼底血管变化与心脏功能改变的相关性;评估DR眼底血管病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分级、早期诊断和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明确与心血管功能相关的眼底血管变化指标,构建评估心血管功能的预测模型。

考核指标:筛选评价心血管功能变化的视网膜血管病变指标2-3个,建立基于DR眼底血管改变预测心功能的模型,在临床推广应用。

课题4:生物纳米缓释药物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精准治疗中应用研究(青年医生课题)

研究内容:基于金属元素改造天然抗炎、抗氧化药物,构建新型具有缓释和抗氧化功能的纳米药物;检测纳米药物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明确其有效性和最佳药物浓度,改良纳米缓释药物的效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动物模型中评价生物纳米缓释药物对DR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考核指标:合成具有抗氧化、抗炎的生物纳米缓释药物1-2种,在DR动物模型中明确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课题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围手术期用药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OCT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视网膜解剖结构变化、影像特征,评估关键影像指标对围手术期药物选择、用药时机、术后用药的指导作用;明确术前或术后给予抗VEGF、抗炎药物以及联合应用时的OCT/OCTA影像指征,并在临床中评价眼底影像征象指导DR围手术期用药策略的效能。

考核指标:明确指导DR围手术期用药策略的眼底影像指标1-2个;完成100例以上DR患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在临床推广应用。课题6: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症的综合诊治及干预措施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玻璃体切割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进行同质化的综合治疗,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规范管理,明确DR患者术后并发症产生原因、发生时机、预防措施和处理方式,为临床减少术后并发症、制定随访时机、以及规范治疗等提供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

考核指标:制定DR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症预防策略、随访时机和治疗方案,并在临床推广应用;参与制定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

课题7:评价长效低剂量激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药物临床评价课题)

研究内容:开展多中心随机前瞻性临床研究,观察长效激素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治疗的有效性。通过1年的随访观察,筛选出具有提示DR患者视网膜炎症反应的影像指征,为临床进行抗炎治疗提供决策支撑;观察长效激素治疗DR的相关并发症以及对全身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考核指标:明确长效激素改善DR疾病的影像指征2-3个,完成100例以上DR患者长效缓释激素使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在临床推广应用。

项目十二:椎间盘微环境稳态失衡调控与修复的临床转化研究

课题1:椎间盘微环境失衡血清标志物的筛选与无创动态监测技术临床转化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椎间盘失衡微环境特征,整合蛋白组/代谢组技术筛选血清标志物;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初筛靶标,开发多联检测试剂盒实现微环境动态量化评估;开展前瞻性多中心试验,验证试剂盒与影像学分级的一致性,并评估其在早期诊断、进展监测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考核指标:筛选1-2套微环境血清标志物组合,阐明其与炎症/代谢/基质失衡的关联机制,并在临床推广应用;研发多联检测试剂盒;建立临床动态监测标准专家共识,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课题2:新型小分子药物对椎间盘微环境稳态调控的机制研究(青年医生课题)

研究内容:基于退变动物模型与类椎间盘组织工程体系,从天然产物及小分子化合物库中筛选改善椎间盘微环境的候选药物,调控炎症、氧化应激和营养代谢紊乱;聚焦髓核、纤维环和终板细胞,靶向关键信号通路,结合多组学分析,揭示新型小分子药物在促进细胞间基质合成与抑制基质降解及延缓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

考核指标:筛选出1-2种明确分子靶点的新型小分子药物,阐明作用机制与关键信号通路;推进1-2个分子靶点明确的小分子药物体内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获得1-2个靶点明确的小分子药物体内安全性数据,并完成多中心临床研究。

课题3:生物力学对椎间盘微环境的调控机制研究(青年医生课题)

研究内容:利用退变动物模型、组织工程体系及有限元模拟等技术手段,研究压缩、剪切、扭转等不同加载模式对髓核、纤维环及终板细胞功能的影响;重点分析力学刺激对基质代谢、炎症及氧化应激的调控,揭示相关分子通路。

考核指标:建立椎间盘力学加载评价体系,阐明2种以上力学调控关键信号通路,开发基于力学调控的椎间盘修复新技术。

课题4:微创技术对椎间盘微环境干预与功能预后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课题)

研究内容:构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整合接受微创技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多模态影像及体液生物标志物;术中采集椎间盘、血清样本用于检测微环境中炎症因子、基质降解酶及抗氧化蛋白表达情况;结合术前、术后影像及功能评分,评估微创技术对微环境的即时干预作用,建立术后12个月功能恢复的预测模型。

考核指标:建成不少于300例多中心前瞻性队列数据库;明确微创技术对微环境核心通路的调控机制;开发功能预后预测模型1-2个。

课题5:人工智能辅助训练干预椎间盘微环境以改善椎间盘退变的研究

研究内容:结合AI、大数据及多模态影像、生物标志物和运动功能数据,构建椎间盘微环境智能评估与监测系统;基于机器学习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动态优化训练负荷;通过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探究人工智能辅助训练干预对细胞功能与基质代谢的改善作用。

考核指标:完成椎间盘微环境智能评估系统开发;建立个性化训练干预方案1-2套;研制可穿戴辅助设备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课题6:椎间盘微环境紊乱代谢重编程的作用及其临床转化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不同程度微环境紊乱的椎间盘样本,解析微环境代谢重编程特征,探究其对髓核细胞外基质平衡、存活及炎症的调控;从代谢酶、信号通路、表观遗传等方面挖掘新机制,筛选关键分子靶点;研发负载代谢调节剂的组织工程支架等材料,优化性能以改善代谢,激活内源性修复。

考核指标:明确代谢重编程关键机制,筛选1-2个分子治疗靶点;开发代谢调控生物材料,完成多中心临床应用研究。

课题7:椎间盘智能响应支架研发与临床转化研究(医疗器械临床评价课题)

研究内容:基于椎间盘微环境中的生化指标和蛋白含量变化,设计智能响应支架,负载生长因子和抗炎药物,实现对椎间盘微环境的精准调控;结合3D打印技术,构建个性化支架,促进椎间盘组织再生;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支架在延缓椎间盘微环境失稳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考核指标:完成智能支架研发与优化,支架组微环境紊乱逆转率大于7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小于3%;建立3-5家核心临床技术示范中心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项目十三:胃癌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及转化治疗新策略研究

课题1:构建重塑肿瘤微环境的胃癌类器官模型的关键技术研究(青年医生课题)

研究内容:利用气-液界面培养和3D生物分层打印技术,构建与临床胃癌组织微环境高度一致的类器官模型,验证胃癌类器官与临床标本微环境细胞成分、三维空间结构、特征性标志物表达的相似性,从而构建出与临床肿瘤标本微环境高度一致的类器官模型。

考核指标:建立重塑肿瘤微环境的胃癌类器官模型,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课题2:基于重塑肿瘤微环境的类器官模型建立晚期胃癌转化治疗优化策略的研究(药物临床评价课题)

研究内容:基于构建与临床肿瘤标本微环境高度一致的肿瘤类器官模型,筛选晚期胃癌免疫治疗敏感药物并进行临床验证,制定个体化精准转化治疗方案;开展中国原创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化疗药物联合的Ⅰ-Ⅱ期临床试验,评估免疫联合治疗队列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晚期胃癌转化治疗进行策略优化。

考核指标:根据类器官药物敏感性筛选出晚期胃癌免疫转化治疗敏感药物,并制定3-5个个体化精准转化治疗方案;参与完成国内多中心Ⅰ-Ⅱ期以中国原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基础的免疫转化治疗临床研究。

课题3:胃癌代谢重编程与免疫逃逸调控新机制及免疫治疗增敏新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代谢组学、基因编辑、单细胞和单分子等技术,构建晚期胃癌代谢特征谱;利用类器官模型精确解析“肿瘤代谢重编程—微环境重塑—免疫逃逸—转化治疗耐药”动态演进的立体调控网络,鉴定调控肿瘤微环境、免疫逃逸和治疗耐药的关键分子靶点,阐明其在调控胃癌代谢重编程、免疫逃逸和微环境重塑等过程中的分子机制。

考核指标:挖掘2-3个调控晚期胃癌微环境和免疫逃逸的关键分子靶点;发现1-2条晚期胃癌免疫逃逸信号转导通路,并提出有效免疫增敏治疗新策略。

课题4:肿瘤糖脂代谢的时空网络图谱在胃癌肝转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肿瘤细胞或免疫细胞糖脂代谢相关要素,揭示细胞器互作在糖脂合成分解代谢等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和调控机制;通过系统性定量表征手段研究糖脂代谢失衡,揭示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糖脂代谢全景式图谱,重点解析糖脂代谢关键调控分子在胃癌肝转移进程中的新机制。

考核指标:筛选调控胃癌糖脂代谢的关键分子靶点1-2个;构建基于胃癌肝转移不同发展阶段糖脂代谢时空网络图谱;探索1-2条胃癌肝转移的信号转导通路。

课题5:针对晚期胃癌免疫治疗耐药关键分子靶点的干预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调控胃癌代谢、免疫逃逸和转化治疗耐药的关键分子靶点,开发靶点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或设计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靶点降解药物,并验证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备新型多功能纳米载药系统负载制备的药物,在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等动物模型上靶向递送至肿瘤组织,构建晚期胃癌转化治疗增敏新策略。

考核指标:制备1-2种具有优越生物相容性的新型纳米递送系统;开发1-2种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靶点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或PROTAC靶点降解药物;发现1-2种晚期胃癌转化治疗增敏的新策略。

课题6: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疗效预测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治疗优势人群筛选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晚期胃癌转化治疗耐药的关键分子靶点,分析多靶点分子表达水平与转化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绘制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利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Nomogram曲线构建患者预后预测模型;通过机器学习法建立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疗效多指标联合预测体系,为临床筛选转化治疗优势人群提出依据。

考核指标:筛选2-3个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疗效预测和预后判断的新型生物标记物;构建可用于指导临床筛选晚期胃癌转化治疗优势人群的预测模型。

项目十四:心力衰竭诊疗流程标准优化及临床预后提升策略研究

课题1: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驱动的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管理模式研究

研究内容: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多中心临床研究,开发智能化监测设备或系统,实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家庭监测及远程随访;系统挖掘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表现和病情发展规律,探索预测和干预的新方法;建立个性化、精准化的健康管理模式,推动心衰慢病管理由传统院内治疗向连续、主动的家庭与社区管理转型。

考核指标:建立多中心研究队列,纳入心力衰竭病例数不少于500例;开发可用于患者家庭监测生命体征、体质量、容量、血液指标及药物精准管理的便携式智能设备及软件;构建并验证心衰风险预测应用模型,形成临床可推广的风险预警工具;制定慢性心衰患者家庭远程健康管理模式和慢病管理质控方案,并在临床开展初步推广和应用。

课题2:基于机器学习的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诊断模型研究

研究内容:构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患者与非HFpEF人群的临床对照队列,系统收集临床、影像、实验室等多源数据;运用特征工程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与变量筛选,提取对HFpEF诊断具有显著区分度的关键特征;采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诊断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优化模型参数和性能;引入多中心外部数据集对模型进行独立验证,为HFpEF的早期精准诊断提供可靠的工具与理论依据。

考核指标:组织开展1-2个多中心研究,累计纳入保留型心力衰竭等病例数不少于500例并随访;结合队列数据,筛选并验证关键诊断特征,明确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与其他类型患者的差异性指标;开发并优化机器学习诊断模型,实现对HFpEF的早期识别;完成外部多中心数据集验证,并形成可推广应用的诊断工具原型。

课题3:基于多中心妊娠合并心力衰竭风险因素筛选及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多中心队列研究,系统收集和整合妊娠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生物标志物、心脏影像学参数及妊娠相关并发症资料;通过统计学与机器学习方法筛选关键风险因素,构建适用于中国人群的妊娠心衰风险预测模型;建立基于危险因素的临床分层方法,对妊娠期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与随访,评估模型在临床管理与预后改善中的应用价值。

考核指标:组织开展1-2个多中心研究,累计纳入妊娠合并心力衰竭风险病例数不少于500例,并完成系统性心功能与随访评估;筛选并验证妊娠合并心衰的关键风险因素,形成风险分层依据;开发妊娠期心力衰竭风险预测评估工具/软件;制定并发布妊娠合并心衰风险预测与分层管理的专家共识。

课题4:扩张性心肌病心衰多向心肌重构的临床和分子机制研究(青年医生课题)

研究内容:依托扩张性心肌病(DCM)患者的临床样本,综合运用分子病理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方法,系统解析心肌组织与血液样本中的病理学特征、基因表达谱与分子通路差异;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扩张性心肌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筛选与疾病发生、进展及预后相关的核心生物标志物;评价其在临床诊断、风险分层与预后预测中的应用潜力。

考核指标:初步阐明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潜在分子致病机制;发现并验证1-2个与扩张性心肌病发生、发展或预后显著相关的核心分子靶点;开展单中心临床研究,完成不少于200例病例对照研究,筛选并确认2-3个与扩张性心肌病发病和不良预后的分子标志物,为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课题5:不同室性早搏负荷与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的关联性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不少于200例心力衰竭患者并随访,系统评价不同室性早搏负荷对不同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通过心功能指标、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等,比较不同室早负荷下的预后差异,进而探索并制定分层化的治疗策略与管理方案。

考核指标:完成多中心临床研究,纳入病例不少于500例心力衰竭患者;完成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明确不同室性早搏负荷与不同类型心衰患者临床预后的关联;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并初步验证适用于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40%)与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mrEF/HFpEF>40%)患者的不同室早负荷下分层治疗建议;形成可推广的心衰合并室早患者风险评估及管理规范,制定专家共识或临床指南。

课题6:中药制剂治疗阳虚水泛型心衰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药物临床评价课题)

研究内容: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组织多中心临床研究,系统评价中药制剂在终末期心衰患者中阳虚水泛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合中医证候学与现代医学评价指标,设定心功能改善、住院再入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主要和次要临床终点(如),验证该方在心衰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索建立中医药介入心衰治疗的循证依据。

考核指标:组织2家及以上医院完成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RCT),纳入不少于500例阳虚水泛型终末期心衰患者;系统收集临床症状、心功能指标、不良事件,完成疗效和安全性分析,筛选具有治疗阳虚水泛型心衰的创新型中药制剂,并形成中药制剂治疗心衰的临床应用方案;参与制定或更新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推动研究成果在临床推广应用。

课题7:心衰新型分子标记物的筛选和临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组织开展多中心病例对照与前瞻性随访研究,系统收集心力衰竭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的临床与生物样本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通过多组学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差异表达的潜在分子标记物,并在独立大样本中进行验证;重点分析候选标记物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临床结局的关联,评价其在心衰诊断与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最终构建基于新型标记物的临床辅助诊断与风险预测模型。

考核指标:组织不少于2个中心以上临床心衰患者临床病例和对照人群生物资源收集和随访,建立不少于1000例的心衰患者及健康对照队列;筛选出8-10个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新型心衰分子标记物;明确2-3个可用于心衰诊断或预后评估的高特异性、高敏感性标记物;构建基于新型标记物的心力衰竭诊断模型及预后预测模型工具。

项目十五: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遗传进化与血清型建立研究

研究内容:构建覆盖多地域、长时间跨度的综合性SFTSV全基因组数据库,描绘SFTSV的遗传进化图谱,阐明病毒不同基因型的地理分布、流行优势株的时序变迁规律;筛选包膜糖蛋白N(Gn)和糖蛋白C(Gc)区域作为疫苗制备和评价的候选靶点,建立SFTSV毒株的血清型分类标准。

考核指标:构建跨年份、跨地域的SFTSV全基因组数据库,阐明SFTSV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传播路径与遗传进化特征;筛选疫苗制备和评价的候选基因型别序列毒株2-4株;建立SFTSV的血清型分类标准,获得1-3株不同血清型的参比株。

课题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重症风险识别与抗体开发应用的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开展全基因组测序与临床信息整合,寻找重症患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结合体内外模型验证其致病作用;追踪病程中免疫细胞演化及B细胞克隆演变规律;开发中和SFTSV包膜糖蛋白N(Gn)/C(Gc)的抗体;研发用于SFTSV感染早期识别的快速检测试剂盒。

考核指标:筛选1-2个SFTS重症病例的生物标志物,建立SFTSV重症转化的早期预警指标;开发2-3株抗体,抗原抗体结合ELISA亲和力(EC50)>10-9M,抗体中和滴度(NT50)>1:1000;开发1-2套快速检测试剂盒,灵敏度≥85%,特异度≥90%。

项目十六:心血管-肾脏-代谢(CKM)综合征心肾交互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

课题1:国产创新药物恒格列净对CKM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应用评价研究(药物临床评价课题)

研究内容:通过构建前瞻性CKM综合征多中心临床队列,根据CKM综合征分期分组,开展药物临床试验,评价国产创新药物恒格列净对不同分期CKM综合征患者疾病进展和预后的影响;通过安全性评估和成本效益分析,确定最优用药方案和给药剂量。

考核指标:对比二甲双胍,明确恒格列净治疗CKM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完成多中心临床药物评价研究,提出针对不同分期CKM综合征的恒格列净的用药方法。

课题2:减重手术治疗重度肥胖CKM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研究内容:与非手术治疗相比,研究减重手术对重度肥胖CKM综合征患者的短期和长期疗效;评估减重手术对重度肥胖CKM综合征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肾脏疾病进展的影响,以及手术的安全性和并发症发生率。

考核指标:开展100例以上重度肥胖CKM综合征病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术后一年总体重减轻达30%的比率大于50%,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肾小球滤过率降低30%的比率小于10%,术后30天内并发症发生率小于10%;推广减重手术治疗技术至5个以上医疗机构。

课题3:心理因素与CKM综合征进展风险的相关性与干预研究

研究内容:在建立的CKM专病队列基础上,采用标准化量表和人工智能的面容识别设备,构建焦虑、抑郁、疾病进展恐惧三大心理维度的动态数字画像,阐明心理因素对CKM综合征疾病进展的影响;开发基于认知行为疗法和运动处方的多模态数字干预平台,通过开展多中心研究验证其降低CKM综合征进展的效果。

考核指标:建立不少于300例焦虑、抑郁、疾病进展恐惧等心理因素的CKM专病队列;制定CKM综合征的个体化心理干预方案,开发数字干预平台。

课题4:线粒体代谢稳态在CKM综合征中的作用及临床转化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CKM综合征发病机制,阐明不同CKM综合征心脏和肾脏组织中线粒体代谢稳态及功能变化;探讨线粒体代谢稳态对心脏功能等生物学调控作用,并从表观遗传学方面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为CKM综合征的生物学治疗提供新靶点;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检测线粒体代谢稳态药物对CKM综合征治疗效果,并探索其作用机制。

考核指标:筛选1-2个针对线粒体代谢稳态的作用靶点;明确药物改善CKM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课题5:糖脂代谢重编程在心-肾交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运用代谢组学及代谢流分析技术,阐明不同分期CKM综合征患者体内糖脂代谢的变化特征,了解糖脂代谢重编程对肾脏、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讨其调控机制,筛选调控心-肾交互的代谢干预靶点;结合临床样本和细胞及动物实验,筛选并验证新型小分子药物对肾脏和心脏的保护效果。

考核指标:明确1-2个代谢作用靶点,绘制心-肾代谢互作图谱1套;筛选1个具有心肾保护作用的小分子药物。

课题6:环境空气污染暴露对CKM综合征发病及疾病进展影响的队列研究

研究内容:整合国家环保部门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构建个体化的长期空气污染暴露评估模型。评估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臭氧(O3)等主要污染物的暴露水平,探讨其与CKM综合征各期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空气污染对心血管事件及肾功能下降速率的影响;研究污染物之间的交互作用,识别易感人群特征。

考核指标:建立CKM综合征患者个体化环境暴露评估数据库1套,纳入患者不少于2000例;构建基于环境污染物的CKM综合征发病及进展预测模型。

课题7:基于多模态数据的CKM综合征早期预警模型构建研究(青年医生课题)

研究内容:整合CKM综合征临床队列的临床参数、基因组、代谢组和影像组数据,构建多维度生物信息数据库;运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筛选具有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价值的生物标志物组合。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构建基于多模态的CKM综合征分期诊断模型和进展风险预测模型,开发临床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多中心验证其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

考核指标:开发适用于中国人群的CKM综合征风险分层系统;筛选并验证2-3个新型诊断标志物;建立多组学预测模型,并在500例以上的队列中验证。

项目十七:外科手术能量器械生物损害机制与精准防护体系研究

课题1:外科手术能量器械多器官生物损害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外科手术中电切刀或超声刀产生的烟雾,量化其成分、颗粒物分布及肿瘤细胞活性;构建手术烟雾致多器官损伤动物模型,明确损伤特征、发展规律及关键致病成分与机理;借助动物模型确定结构损伤安全距离、温度阈值,分析热扩散规律和热损伤机制。

考核指标:建立烟雾颗粒物特征谱,明确关键毒性成分,并分析关键毒性成分的致病机制;构建烟雾颗粒暴露致肺等多器官损伤模型,筛选疾病评价检测指标。

课题2:外科手术中实时生物损害监测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发可集成于外科手术系统的多参数传感器,实现环境烟雾浓度(0.3-10μm)、局部组织温度及肿瘤标志物的实时同步监测,构建手术核心区域的实时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

考核指标:研发外科手术中实时同步监测3种以上肿瘤标志物的生物损害监测系统,;建立风险预警模型,预警准确率大于90%;制定手术室建设新标准。

课题3:中药提取物对手术烟雾致呼吸道疾病防控效果的临床前评价研究(药物临床评价课题)

研究内容:以手术烟雾致呼吸道疾病的机制为核心依据,筛选对该疾病具有干预作用的有效中药活性成分;构建手术烟雾动物暴露模型,系统评价筛选出的活性成分对呼吸道损伤的预防效果、损伤后的控制及治疗预期疗效,进一步探讨该成分发挥预防与治疗作用的关键机制。

考核指标:筛选出至少1种对手术烟雾致呼吸道损伤具有明确干预效果的有效中药活性成分;在动物模型中,确定一种有效活性成分的最佳预防剂量及安全剂量范围;阐明该有效中药活性成分发挥呼吸道损伤预防或治疗作用的至少2条关键干预调控通路。

课题4:外科手术能量器械生物损害智能防护设备开发与效能验证(医疗器械临床评价课题)

研究内容:集成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活性炭滤芯,配备压力反馈模块动态调节抽吸速率,实现高效烟雾清除;研发基于TiO₂光催化技术的超声刀头涂层,验证其对烟雾中肿瘤细胞DNA的降解灭活能力;研制基于阻尼转轴结构的器械稳定装置;完成至少1项防护设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验证。

考核指标:外科手术能量器械生物损害智能防护设备的烟雾清除率大于99.97%,肿瘤细胞DNA灭活率大于90%,器械误操作率降低50%。

课题5:外科个体化手术防护策略优化与验证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手术类型,系统分析其烟雾产生量、污染物扩散特征;结合患者体位、手术时长及术者操作习惯,建立多维度风险评估模型,明确不同场景下的核心防护需求;根据风险模型制定分层防护策略和智能抽吸系统规范,进行个体化防护方案的临床验证与迭代。

考核指标: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降低大于30%;医护人员术中术后呼吸道症状发生率降低大于40%;制定临床外科手术个体化防护方案操作指南。

课题6:基于前瞻性队列设计的外科手术能量器械生物损害防护虚拟现实(VR)模拟平台开发与应用研究(青年医生课题)

研究内容:基于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设计分析暴露前后生物损害指标变化水平;综合暴露损害数据开发集成烟雾扩散动态模型、器械热场可视化模块的VR手术模拟平台,重点考核术者在复杂场景下执行防护规范的合规性和降低暴露损害的效果。

考核指标:开发VR手术模拟平台;应用VR手术模拟平台后,形成外科手术能量器械生物损害综合年度评估报告;实现复杂场景下,受训医师关键防护操作失误率控制在5%以内,且3-5项医师职业暴露相关损害指标水平较应用前显著下降。

项目十八:糖尿病肾病精准干预策略及相关临床转化研究

课题1:基于炎症与纤维化靶点的小分子药物先导化合物开发与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明确基于炎症与纤维化靶点的小分子化合物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开展定向结构优化,筛选优效结构,阐明优化后的靶点互作机制与成药性特征,开发出活性强、毒性低、成药性优良的抗炎抗纤维化小分子药物先导化合物。

考核指标:获得1-2个针对既定靶点、经结构优化后的高活性小分子先导化合物,且初步安全性评价显示其治疗窗宽、毒性低;全面阐明其与靶点的互作机制,并完成系统的临床前成药性评价;完成1-2种候选药物临床前报告。

课题2:糖尿病肾病无创精准诊断标记物开发与应用研究(青年医生课题)

研究内容:基于多组学联合,在血、尿等非侵入样本系统筛选早期高特异性无创标志物,代替肾穿,实现DKD无创精准诊断;基于多组学筛选鉴定DKD早期风险、进展分级相关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组合;整合新型标志物与临床指标,构建DKD无创诊断与预后预测模型,并通过多中心队列验证。

考核指标:形成一套基于多组学整合的糖尿病肾病早期无创诊断模型,发现特异性DKD诊断血尿标记物2-3个,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创检测产品,完成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

课题3: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恶性进展关键通路和基因的多组学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采集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血、尿、肾脏组织样本,获取多组学数据,经差异分析、功能富集分析、网络构建与分析及机器学习建模等步骤,结合细胞和动物实验验证,揭示DKD肾功能恶性进展中的关键通路和基因。

考核指标:筛选验证影响DKD恶性进展的关键通路及基因1-2个,发现进展特异性DKD诊断血尿标记物2-3个,构建诊断预后模型,制定临床专家共识。

课题4:糖尿病肾病患者源性类器官的多层次病理建模与个体化治疗预测平台开发与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患者自体iPSCs技术,3D培养和定向分化形成肾类器官,整合多组学数据,结合微流控芯片模拟技术,建立DKD进展多层次动态模型,重现小球硬化、足细胞损伤等关键病理,助力临床药筛。结合AI算法及类器官响应,构建个体化治疗预测平台。

考核指标:构建DKD亚型的原代类器官模型3种,病理吻合度不少于80%;建立3种以上关键病理通路的DKD进展模型,准确率>85%;构建个体化治疗预测平台,准确性>75%。

课题5:糖尿病肾病多中心临床队列、预测模型及生物样本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统一标准的DKD前瞻性临床队列及生物样本库,收集纵向临床数据与多维度生物样本;整合临床指标与新型生物标志物,构建并验证DKD进展风险预测模型;开展新型标志物发现、发病机制探索及模型在临床诊疗中的实效性评价等转化研究。

考核指标:建成不少于2000例患者的前瞻性队列及配套样本库,开发≥2个预测模型,并完成外部验证,形成可推广的DKD高危人群筛查工具。

课题6:糖尿病肾病无创诊断试剂盒的临床应用评价研究(医疗器械临床评价课题)

研究内容:围绕DKD无创诊断试剂盒的前瞻性,开展多中心临床诊断效能应用评价与现有临床诊断方法进行比较,评价该试剂盒在改善诊疗流程、辅助临床决策方面的实际价值与优势。

考核指标:诊断符合率≥85%,ROC曲线下面积(AUC≥0.90);早期筛查灵敏度≥80%鉴别诊断特异性≥85%(区分DKD与非糖尿病肾病)。

项目十九:危重出凝血疾病的发病新机制及诊疗新策略的临床研究

课题1:造血干细胞移植严重出凝血并发症的预警与综合防治体系研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课题)

研究内容:开展前瞻性临床试验,建立内皮损伤标志物、凝血-纤溶动态标志物、炎症因子谱等作为预测移植后严重出凝血并发症的预警模型,;评价国产创新药物重组七因子(rFVIIa)的临床止血疗效,评估预防性抗凝、抗血小板策略在不同移植类型和风险分层患者中的获益与风险比。

考核指标:确定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的早期诊断方法,并建立相关干预模型同时建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小静脉闭塞病的早期诊断和综合干预模型。

课题2:重型血友病及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患者创新止血策略的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评价课题)

研究内容:探索重型血友病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开展利妥昔单抗或抗CD38单抗等免疫抑制,并联合免疫耐受治疗产生高滴度抑制物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建立个体化旁路止血策略;评估血友病基因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考核指标:建立重型血友病基因突变数据库;开展至少3例血友病患者基因治疗的探索性临床试验;开展治疗方案评价的前瞻性临床试验。

课题3:恶性血液病治疗相关骨髓抑制出血的精准干预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恶性血液病化疗/放疗后骨髓抑制发生出血的高风险因素研究,评价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治疗效果,并建立个体化用药模型;评价国产创新药物rFVIIa在骨髓抑制大出血患者中的止血疗效。

考核指标:构建恶性血液病化疗/放疗后骨髓抑制发生出血风险的预测模型;开展治疗药物的前瞻性临床试验。

课题4:淋巴/浆细胞肿瘤相关出凝血异常防治的临床转化研究

研究内容:对淋巴/浆细胞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构建并验证淋巴/浆细胞肿瘤患者出血与血栓的综合预测模型;评估阿司匹林/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等对血栓形成预防策略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考核指标:构建淋巴/浆细胞肿瘤出血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淋巴/浆细胞肿瘤血栓风险预测模型;开展评估抗栓药物的前瞻性临床试验。

课题5:CAR-T治疗相关微血栓与出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CAR-T治疗相关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建立CAR-T治疗相关出凝血异常的预测模型;寻找与出凝血异常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如特定细胞因子、内皮损伤标志物等);开展基于风险分层的早期干预措施对预防CAR-T相关严重出凝血异常的临床研究。

考核指标:构建并验证CAR-T相关出凝血异常早期预测模型(AUC值≥0.85);发现至少1-2个新型生物标志物。

课题6:危重出凝血疾病继发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保护性干预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体外膜肺氧合(ECMO)相关凝血异常、脓毒症凝血病相关器官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探寻针对“凝血-器官损伤”轴的特异性保护措施;探索靶向干预“凝血-炎症-内皮损伤”轴的药物在预防或减轻器官损伤方面的潜在价值,并开展前瞻性临床试验。

考核指标:构建危重出凝血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预测模型;制定ECMO相关凝血异常的专家共识。

课题7: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快速精准诊断与分层治疗策略优化的临床研究(青年医生课题)

研究内容:建立基于血浆VWF裂解金属酶(ADAMTS13)活性/抑制物以及补体关键成分的快速诊断流程,开展比较依库珠单抗、传统血浆置换等一线治疗方案和利妥昔单抗、抗CD38单抗等二线方案在不同亚型TMA中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的临床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基于ADAMTS13活性、补体通路基因突变(CFH/CFI/CD46等)的快速诊断平台;建立TMA患者的临床预后评估模型。

项目二十: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精准诊治及改善预后策略研究

课题1:肠道菌群与ALL免疫微环境重塑相关新药研发与转化研究(药物临床评价课题)

研究内容:利用多组学筛选与ALL相关的关键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外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中,评估上述菌群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的小分子联合干预对骨髓微环境中Treg/Th17平衡、PD-1/PD-L1信号通路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控作用,阐明肠道菌群介导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ALL治疗效果的辅助治疗新策略。

考核指标:完成候选药物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与注册备案,获得伦理批准并在省内至少2家医疗机构开展试验,完成10名以上儿童ALL患者完成初步药效与安全性评估。

课题2:ALL化疗相关感染病原谱精准识别及干预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描绘安徽地区ALL患儿的感染病原谱及耐药机制特征,结合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功能状态、生物标志物特征以及易感基因多态性等多方面数据,建立重症感染高危患儿的风险评估模型;评估多种干预措施对感染的防控效果。

考核指标:阐明安徽地区ALL患儿感染病原谱;构建重症感染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并分析至少30例儿童ALL患儿的感染及耐药临床数据库,制定标准化感染防控流程。

课题3: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肝脾浸润的综合诊治策略及关键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合并肝/脾浸润的ALL患儿,综合评估肝脾受浸润的程度以及由此引起的免疫微环境变化,解析CXCL12-CXCR4趋化轴在脾脏等造血组织外髓外造血微环境中的作用机制,阐明白血病细胞在肝脾组织中生存和扩散的关键因素;建立ALL合并肝脾浸润患儿建立精准的诊断指标体系,制定分层的综合管理和干预策略。

考核指标:筛选预后评估关键指标,并对筛选指标开展12个月随访验证;制定肝脾EMD患儿分层干预流程。

课题4:ALL相关肾脏损伤的识别与防治研究

研究内容:构建儿童ALL前瞻性研究队列,探索ALL相关肾脏损伤的早期识别方法,分析化疗导致肾脏损伤的发生机制和高危因素;通过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掌握关键化疗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水平,结合血液净化等干预措施,在早期干预和防治化疗相关的肿瘤溶解综合征及药物毒性反应,建立适用于ALL患儿的肾损伤预防和干预流程。

考核指标:筛选1-2个早期肾损伤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及其关键机制并构建风险模型;提出创新性干预流程;开展卫生健康适宜技术推广。

课题5:ALL对骨骼发育的影响及康复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对ALL患儿进行定期随访,评估骨密度下降、骨坏死和身高增长迟缓的发生比例,研究其病理生理机制。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法、营养补充干预以及药物防护方案,帮助接受长期治疗的ALL患儿促进骨骼恢复发育。

考核指标:明确ALL患儿骨密度降低、骨坏死、生长迟缓的发生率及其机制;制定ALL患儿长期骨骼健康管理专家共识或地方标准。

课题6:ALL化疗心血管毒性的机制与干预研究(青年医生课题)

研究内容:阐明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发生机制,重点研究蒽环类等药物导致儿童心肌细胞损伤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依托临床ALL患儿队列进行随访观察,早期识别心功能受损的迹象和高危患儿。评估早期使用心脏保护药物的干预效果,以及其它减少心肌损伤的方法。

考核指标:建立心功能损伤早期预警指标体系;验证心脏保护药物右丙亚胺的干预效果;建立儿童ALL化疗患者的心功能随访数据库,进行至少6个月的心脏健康评估。

课题7:人工智能技术在ALL诊断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白血病免疫分型流程和融合基因检测分析,建立统一规范的微小残留病(MRD)检测标准化平台。通过整合流式细胞术、定量PCR、新一代测序(NGS)等技术手段,实现MRD的高敏感度动态监测。构建人工智能模型评估治疗过程中各种动态检验指标的变化趋势,建立客观可靠的疗效评估体系。

考核指标:搭建AI驱动应用AI数据模型建立微小残留病(MRD)检测标准化平台;构建ALL诊断与疗效评估的综合实验室指标体系。

项目二十一:股骨头坏死(ONFH)的中西医协同保髋治疗与应用研究

课题1:股骨头坏死(ONFH)的基因差异性筛选及中药干预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运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安徽地区肾虚血瘀证早期ONFH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股骨头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谱,锁定调控血管生成障碍和骨代谢失衡的核心基因簇;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解析补肾活血通络中药主要活性成分对核心差异基因的靶向调控关系;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模型和经典ONFH小鼠模型,验证上述活性成分通过调控核心靶点促进成骨-成血管耦联的作用机制。

考核指标:建立安徽地区肾虚血瘀证早期ONFH特征性差异基因数据库,明确核心调控基因不少于5种;揭示中药活性成分靶向调控“成骨-成血管”相关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构建“基因分型-中药干预”预测模型1套。

课题2:ONFH继发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预警标志物研究及中药干预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运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结合中医证候,分析ONFH骨细胞差异基因,筛选骨关节炎相关关键基因及证候相关性;通过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解析补肾活血中药活性成分对差异基因的调控网络,建立继发骨关节炎风险预测及中医药干预模型。

考核指标:准确鉴定2-3个ONFH继发骨关节炎的预警标志物,确定6-8个中药干预核心靶点;筛选出≥15个补肾活血类中药核心活性成分,与关键差异基因靶点的分子对接结合能低于-8 kcal/mol;构建的协同调控网络包含≥10个核心节点基因及≥5条关键信号通路。

课题3:补肾活血通络类中药复方治疗ONFH的药效物质基础与多靶点机制研究(青年医生课题)

研究内容: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精细解析ONFN核心中药的体外化学成分、入血成分、代谢产物等。综合运用网络药理学与4D蛋白质组学,全面筛选其调控成骨分化、血管生成及抑脂等过程中的关键活性成分及对应的分子靶点。

考核指标:鉴定≥50个体外化学成分、≥12个关键入血成分及≥8个关键代谢产物;筛选≥15个关键活性成分,各对应≥3个相关靶点;筛选≥20个核心靶点及≥6条关键通路。

课题4:补肾活血类中药联合髓芯减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ONFH)的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评价课题)

研究内容:通过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比补肾活血类中药联合新型可降解镁合金髓芯减压支架与传统单纯髓芯减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ONFH)的效果,评估其延缓股骨头塌陷、改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调控通路蛋白及降低关节置换率的优势。

考核指标:完成补肾活血类中药联合髓芯减压术的疗效评价报告;制定中西医结合治疗ONFH临床路径;发布专家共识。

课题5:合并骨质疏松的难治性ONFH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讨补肾活血类中药联合双膦酸盐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ONFH患者,通过DXA评估骨密度改善效果,并基于类器官模型揭示“中药-抗骨质疏松药”协同调控骨代谢的机制。

考核指标:制定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并推广应用于临床实践,累计覆盖病例≥200例。

课题6:可注射骨修复水凝胶负载中药颗粒的研发与应用研究(医疗器械临床评价课题)

研究内容:以透明质酸-壳聚糖复合水凝胶为载体,联合负载纳米化的骨修复中药提取物。全面评估其缓释性能以及促进骨修复的效果;通过股骨头坏死(ONFH)大鼠模型,借助Micro-CT检测骨密度、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深入验证水凝胶局部注射的调控作用。

考核指标:研发具有高效成骨诱导功能的可注射水凝胶1种,降解周期控制在4-6周,载药率达到80%及以上;推动骨修复中药提取物科技成果转化。

项目二十二:乳腺癌精准防治与全程化管理

课题1:中医四诊联合多模态超声组学构建安徽乳腺癌早期筛查评估体系的研究

研究内容:以我省乳腺中心图像数据资源为基础,提取乳腺肿瘤患者的中医四诊表型以及多模态超声组学特征,运用机器深度学习算法,构建乳腺癌早期筛查的人工智能模型。结合临床最终病理指标,建立适用于安徽地区高危人群的风险评估体系及筛查阈值。

考核指标:筛选乳腺癌的联合预测指标5-10个;构建乳腺癌筛查的中医证型联合多模态超声的人工智能筛查模型。

课题2:中医辨证分型联合多组学特征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人工智能,整合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患者的中医证型、临床病理、影像组学及基因组学数据,构建深度学习的新辅助疗效预测模型。重点结合新辅助治疗中证候分型、穿刺病理评估等数据,引入时间动态特征,研究中医证型动态演变与治疗应答的相关性,制定新辅助疗效实时预测与个性化方案。

考核指标:筛选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指标;构建乳腺癌新辅助疗效预测的人工智能系统。

课题3:运用类器官芯片及病理精确诊断技术探究安徽高发乳腺癌证型微环境调控机制的研究(青年医生课题)

研究内容:基于安徽省乳腺癌人群多中心队列,构建乳腺癌高发证型的类器官-微血管共培养芯片;通过多组学技术,系统解析核心证型特征性微环境调控的分子机制和关键靶点,并明确高发证型的病理精确诊断标准;针对关键的靶基因匹配中药治疗方案,开展临床前研究。

考核指标:筛选高发证型微环境调控靶点1-2个;构建病理精准诊断-证型动态预测模型。。

课题4:基于动态中医证型-多模态数据乳腺癌分层次治疗策略研究(药物临床评价课题)

研究内容:整合中医证型动态演变、分子诊断、血液免疫检测、治疗反应、以及基因检测等多模态数据,建立乳腺癌“风险分层-动态证型-精准治疗”的分层优化模型。开展靶向中药联合化疗药物、靶向药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试验,拓展传统中药的新适应症。

考核指标:牵头开展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1-2项;构建乳腺癌分层优化模型;拓展传统药物新的适应症1-2项。

课题5:年轻乳腺癌患者生育功能分层保护的中西医结合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针对具有生育意愿的年轻乳腺癌患者,评估不同生育功能保护策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分析中医证型-治疗方式-卵巢功能指标,建立生育保护策略证型分层模型,为制定个体化生育功能保护方案提供更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考核指标:牵头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1-2项;编写年轻乳腺癌生育功能保护专家共识,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课题6:中医药辅助乳腺癌全周期治疗的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联合安徽省三甲医院及中医院,整合中医证候、中药处方及西医治疗数据,建立乳腺癌全周期中医药干预数据库,筛选疗效明显的中药处方。开展多中心随机性临床试验验证中医药联合治疗在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围手术期以及术后放化疗阶段的应用价值,评价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考核指标:制定安徽省乳腺癌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开发乳腺癌中医智能辨证诊疗系统,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课题7:基于人工智能的乳腺癌术后分层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乳腺癌患者的多模态临床数据、个体化状态、中医证型动态演变数据、微环境相关分子标志物以及全周期中医药干预数据库,通过深度学习构建乳腺癌术后复发风险分层模型,早期识别潜在高风险复发人群,对不同复发风险分层乳腺癌患者进行个体化随访管理与早期复发监测。

考核指标:开发乳腺癌术后复发风险分层模型,构建智能化随访管理与早期复发的临床指南,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258666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